首页 - > 券商 - > 要闻

正文

分享至:

2016年券商风云录

作者:赵春燕,吴海燕 罗晓霞,杨庆婉,张欣然来源:证券时报编辑:高凌云2016-12-30 07:51

2016年是券商“势”变的一年,券商无论自身实力还是托管客户资产规模,都呈飞跃式发展;2016年是券商风控年,风险事件一连串,7月初披露的分类评级结果更令全行业大跌眼镜;2016年是券商人事巨变的一年,多家券商上演一幕幕招招裁裁,折射出资本对证券业务发展的隐忧;2016年是券商“新”年,一批新券商设立,一堆新产品推出,还有诸多新玩法、新机制迭出。在行业高度同质化的竞争压力下,券商寻求蜕变的决心从未改变。

值此岁末,证券时报·券商中国特别盘点2016年度的券商行业,记录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他们不断求变突围的风云点滴。

找钱!找钱!券商今年融资总额超5000亿

上市,对于净资本要求高的券商群体来说,无疑是解决其快速发展问题的必选之路。

今年以来,先后有第一创业证券华安证券两家券商完成A股IPO,A股上市券商阵营扩大至26家。另有4家券商完成在港上市。

此外,6月16日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修订稿)规定,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向“净资本+流动性”方向转变,净资本被区分为核心净资本和附属净资本,只有股权融资才能计入核心净资本,次级债将不计入核心净资本。股权融资成为证券公司除留存收益外补充核心净资本的唯一途径。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来券商的融资金额已超过5000亿元,其中债务性融资总额超过4000亿元。

1.6家券商完成IPO

第一创业于5月11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募资23.3亿。华安证券于12月6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募资51.28亿。

东方证券H股于7月8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募资总额为68亿港元。紧随其后,光大证券于8月18日登陆港交所,共募资约86亿港元。10月7日,招商证券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净募资103.36亿港元。12月9日,中信建投证券登陆港交所,募资约71亿港元。至此,内地赴港上市券商达到13家。

此外,中原证券和中国银河证券两家即将回归A股的券商,上市步伐也已临近。其中,中原证券将于2017年1月3日正式登陆上交所,计划募资28亿元;中国银河招股公告称其A股IPO拟发行股数将不超过6亿股,募资约39.54亿元人民币,挂牌时间或在春节前。

目前,在A股排队上发审会的还有浙商证券财通证券天风证券、中泰证券、东莞证券华西证券长城证券华林证券国联证券等9家券商。

2.完成3单百亿募资

今年,券商在包括IPO、定增、配股等方式的权益性融资中,出现了3笔百亿级别融资,分别为兴业证券年初完成的配股融资,融资额达122.58亿元,此为年内最大一单。第二单为华龙证券在新三板完成的一笔近百亿的定增,历时5个月,最终募资额达96.22亿元。另一单便是招商证券在港IPO,募资规模高达103.36亿港元。

券商目前的增资方式已经多元化,主要包括发债、IPO、配股和定增四种形成。除了股市之外,新三板甚至地方区域的产权交易中心,都能帮助券商实现增资需求。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数据,今年年中就有64家券商净资本比2015年底实现增长,其中净资本规模扩张较大的为兴业证券、申万宏源和西藏东方财富。

兴业证券今年上半年净资本规模达243.81亿元,相比2015年底增加100.74亿元。

券商遭遇史上最严监管年

2016年,证券行业迎来“史上最严监管年”,也被视作“券商风控年”。

在“依法、全面、从严”监管政策环境之下,证券公司合规风控管理升至第一位,全年券商的投行业务、新三板业务接连爆发风险事件,频繁遭受监管部门处罚。2016年,超六成券商分类评价“惨遭下调”,更令全行业大跌眼镜。

1.58家券商惨遭降级

今年7月,证监会公布2016年证券公司分类评级结果,95家参评券商中,有58家评级下调,30家评级持平,仅7家评级上升。行业内一片唏嘘,无不用“惨烈”二字形容。

2015年有27家券商被评为AA级,今年仅剩6家。其中,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长江证券、兴业证券、国开证券、东兴证券更是直接从A类“掉队”。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分类评级规则推测以及行业人士采访,得出此次扣分三大主因:场外配资信息系统违规接入、“两融”违规操作,以及新三板业务违规。

2.四券商被证监会立案

据记者梳理,截至12月29日,今年有4家券商分别因“保荐业务、独立财务顾问业务及新三板业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分别是兴业证券、西南证券、中德证券和中泰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和方正证券4家券商因“未按规定对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审查和了解”,总计罚没金额接近2.4亿元。

此外,5家券商投行业务被责令限期改正、出具警示函;2家券商被暂停新三板开户业务6个月;1家券商因“直接参与信用评级报告修改”公司债承销资格被暂停6个月;1家券商被证监会责令暂停新开证券账户6个月。

2016年,监管部门重点针对IPO项目进行排雷。针对保荐机构在IPO环节中存在的“审慎核查不足,专业把关不够,出具的保荐书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行为,监管当局正在考虑将保荐业务纳入券商风控体系之内,处罚措施甚至会升级为“撤销保荐业务牌照”。

3.多家券商被新三板处罚

行业人士预测,2016年券商因新三板业务频繁遭受股转系统处罚,或将成为2017年分类评级扣分的“重灾区”。

今年券商被监管处罚情况

全国股转系统截至12月29日数据显示,今年共有48家券商因新三板业务被处罚,被罚次数73次。其中,股转系统对3家券商做出3次“公开谴责/通报批评”的纪律处分。在自律监管措施方面,股转系统对券商开具的“提交书面承诺”罚单最多,共28次;其次是“出具警示函”处罚,共23次;“约见谈话”22次;“责令改正”12次。“未持续督导挂牌企业的信披违规问题、为不合格投资者开立账户及尽职调查不彻底”是券商最容易犯的“错”。

券商上演“高管去哪儿”

2016年,依靠人才创造价值的证券行业,损失了不少“老将”。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东方证券副总裁王国斌、银河证券副总裁朱永强等有代表性的人物,重新选择了去向。近日,国信证券原总裁助理、经济研究所所长姜必新离职,据了解将加入私募行列。

券商分析师的变动也很频繁——李迅雷加盟齐鲁资管、任泽平转投方正证券、赵晓光转投天风证券,还有大量新财富分析师或团队跳槽或转行买方。

这些重大的人事变动,反映了券商行业的重新洗牌。二三梯队券商谋求弯道超车,同时私募、新券商崛起,人才激励机制更趋灵活,未来将倒逼老牌券商做出改变。

1.一批“老将”告别券业

今年以来,有几位券商资历很深的高管告别了这个行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东方证券副总裁王国斌、银河证券副总裁朱永强等行业“老将”。

王开国在海通证券任职长达21年,是继管金生、阚治东之后证券业资历最深的老将,也是海通证券曾经的掌舵人。两个月前,消息称王开国将加盟平安集团,牵头筹建国内并购投资基金。

王国斌则结束了在东方证券18年的投资生涯,告别了他牵头创办的、如今在主动管理领域颇负盛名的东证资管。近期,王国斌出现在安信证券2017年策略会上并演讲,提醒大家顺其自然接受一年四季的更替,不必为经济周期感到烦恼,需要用理智而不是情感来正视经济周期的更迭,不必庸人自扰。

另一位离开券业的高管是银河证券副总裁朱永强。朱永强从事券商20多年,先后在联合证券(现为华泰联合)、中信证券、银河证券负责经纪业务多年。不过,朱永强离职后,下一站已不是券商,而是前海开源

近日,还有一位券商高管告别行业。那就是国信证券原总裁助理、经济研究所所长姜必新。据了解,姜必新选择加入私募行业。

2.研究所主管变动频繁

2016年出现同行变动的人物以券商研究所为代表。这一年,李迅雷加盟齐鲁资管、任泽平转投方正证券、赵晓光转投天风证券,背后都代表了一种行业洗牌和突围的新生力量。

李迅雷,海通证券原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也是券商行业从事研究的“老将”,如今转赴中泰证券子公司齐鲁资管。任泽平,国泰君安原首席策略分析师,加盟方正证券,并担任研究所联席所长。赵晓光,在传言离开安信证券半年后,正式带领多位新财富分析师加盟天风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此外还有不少新财富分析师或团队跳槽或转行买方。

一位从业多年的券商中层感慨:“这个行业传奇式的人物越来越少,代表性的人物也逐渐离开了,曾经的辉煌不再,大家又要进入一场混战。”

新制度新玩法新券商

对于一直在寻求突破口的证券业来说,2016年依旧离不开一个“新”字。尽管少了几分前两年创新时的“冲劲”,但寻求蜕变的决心并未改变。

回顾2016年,券商为了摆脱证券业高度同质化的竞争压力,在原有传统业务基础上,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玩法、新制度。而近20家券商“待产”,则是外部搅局者向证券行业发起的挑战。

1.新制度

第一创业首家喊出“日清日结”的“日薪制”口号,九州证券抛出万1.5的成本线,中泰证券祭出万2.48佣金率……这些新制度都是为打破传统业务同质化竞争所寻找的突破口,也是专属2016年证券业的标签。

比如,第一创业的“日薪制”颠覆了传统的证券经纪人按月支付劳务报酬的模式,经纪人不仅可在APP查看其每日各项收入明细,更可将前一日的提成收入直接提取到个人银行卡上。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境内证券经纪人非常关心其业绩做大以后,能否按合同约定按时获得报酬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券商和证券经纪人之间的信任感,加强了经纪人长期缺失的职业安全感。

九州证券抛出的万1.5的成本线的做法,就是万1.5覆盖到成本,之上全部归经纪人的模式。这既是对经纪人的大幅让利,也在某种程度上“砍掉”了经纪业务的收入来源。

2.新玩法

随着互联网基因不断在券商各业务的深入融合,2016年的券商还在积极利用互联网制造话题,营销公司业务或品牌。

如“一人三户”新规出台后,各券商纷纷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极其烧脑的广告语。有券商内部人士调侃,“可怜了股民,如果不精通三国,没读过红楼,不懂点地理,不精晓诗词歌赋,那日子真没法儿过了。”

券商就连冬至日也没闲着,在互联网上开启了一场关于冬至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派别之争。一系列饱含调侃的文案背后,暗藏着各家券商的智慧,以及对互联网基因的重新运用。

3.新券商

自去年底至今,国内一场合资“小鲜肉”券商的设立申请潮正加速涌入市场。

10月18日申港证券开业;11月29日,与申港证券前后脚领到“准生证”的合资券商华菁证券也在上海开业。它们后面,还有19家券商,正排队等领准生证。

据记者统计,截至12月23日,正在申请设立的券商有19家。其中,多数是受CEPA《补充协议十》直接影响而成立,并将落户在各地自贸区。如汇丰前海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横琴海牛证券、嘉实证券等将落户深圳前海自贸区;广东粤港证券和粤港证券将落户广州南沙自贸区;大华继显陆金(云南)证券则拟在云南沿金综改区。

“各路资本纷纷涌来内地设立证券公司,牌照的放开是前提。未来证券公司跨境融合将会是一个常态。”深圳一家中型券商副总裁称,随着越来越多的港澳资本、民资等频繁涉足证券行业,未来行业竞争将日趋白势化,优胜劣汰不可避免。

分享至:

相关资讯

金牛理财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金牛理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牛理财网,任何组织未经金牛理财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金牛理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转载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