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创业板表现抢眼 基金经理80后秒杀60后

80后基金经理曾被称作“娃娃”基金经理而不被看好,但是今年的创业板行情,在成就了一批“娃娃”基金经理的同时,也秒杀一众60后基金经理。据信息时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今年排名前2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中,有8位掌门人是80后。对于新生事物的热情,以及调研的深入,使得众多80后基金经理掌管的基金业绩一马当先。面对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激进的基金公司表示,基金经理的年龄要求在35岁以下。
80后掘金创业板 今年表现抢眼
创业板的奔腾不但让指数创了新高,也让新一代基金经理把前辈们甩在了身后。在信息时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中,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排名前20名的基金经理中有8位来自80后。虽然绝对数量少于资深基金经理,但如果考虑到80后基金经理仅占基金经理总数的8.52%,80后基金经理堪称是完胜资深基金经理了。
“今年的行情是属于80后的行情。你会发现大家的选股方式很类似,几乎都是费雪和欧奈尔的那套理念。基本上都是青睐成长股,对于所谓的估值理论,不是”太感冒“。”去年刚上任公募基金经理,目前还不到30岁的80后基金经理王先生表示。在他看来,80后很快将取代60后,甚至70后成为基金管理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
基金经理的成长一般沿着这样的路径:25岁左右研究生毕业,进入基金公司担任三五年行业研究员,工作成效得到公司认可后获得提拔,当一年左右的基金经理助理,然后转正成为正式的基金经理。目前这批80后基金经理岁数多在28至30岁间,已具备成为基金经理的经验。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募、私募 、券商等资管机构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不少老基金经理选择“私奔”或“被挖脚”,80后也由此悄然成为基金行业的主力。
年轻的基金经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敢拼,对于估值高得吓人的创业板,他们并不以为然。他们自有自己的道理,银河行业优选的基金经理成胜便是很典型的一位,成胜生于1980年,今年以来其管理的基金上涨了59.4%,排名所有偏股型基金的第五位,主动管理型基金的第二位。
成胜一直坚持中国经济必须转型的判断,银河行业优选的二季报显示,基金十大重仓股涵盖智慧城市、能源、医药等成长股板块,前十大重仓股中有6只来自创业板。对于当下估值高得吓人的创业板,他并不是很担心,“股市炒的是预期,而不是当下的业绩,飞快的利润增速,会快速化解估值泡沫”。
广州的一位私募研究总监钟先生告诉信息时报记者,今年业绩大幅攀升便是因为押中了创业板的股票,“有三只股票对我们的业绩贡献很大,一是掌趣科技 ,第二是光线传媒 ,第三是东方财富 ,不过我们也没拿住,涨了一倍多就走了,今年这三只股票都翻了两倍”。
重仓蓝筹令资深经理遭遇滑铁卢
相比年轻基金经理的春风得意,老一辈的基金经理倍感压力。对于今年走势最牛的手机游戏、网游概念股,从业近20年的老前辈曾斥之为“精神鸦片”,毫无参与热情,然而却正是这些概念股成就了80后基金经理。
一位老私募总结说,A股从最早期的原始股“大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的庄股模式、再到2005年后公募基金等大批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价值投资时代,每个时期的投资策略和赚钱主线都截然不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市场的“指挥棒”会慢慢转移到这批善于挖掘新事物的80后手中。
情况似乎也确实如此,钟爱传统行业的基金经理今年的表现可以用惨败来形容。统计显示,今年私募的业绩整体逊于公募基金,除了个别公司之外,几乎全盘错过了这波创业板的行情。
分析师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私募基金经理平均年纪要比公募年长5岁左右。谈到思维创新和80后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今年投资传统行业,比如白酒、房地产、银行基本上都是惨败。表现最差的一只私募融创1期,便是因为重仓了蓝筹股”。
比业绩更加落寞的是基金经理的现实处境,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监管部门已暂停35岁以上基金经理的申请,随着更多的80后进入而立之年,基金业将迎来更多的80后基金经理。在一个市场主力信奉费雪和欧奈尔的时代,巴菲特的方法在短期内就不见得有效果了。
广州的一位基金经理私下告诉信息时报记者,今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过去的那套估值方法,似乎在今年这个市场完全失效,自己管理的基金落在了后1/4,“新兵蛋子”几乎全都排到了他的前面,每天早上开策略报告会的时候,都感觉压力很大,也很没面子,感觉自己落伍了。
分析人士称
长期看业绩与年龄正相关
不过资深基金经理的时代真的落幕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马永谙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市场长期单边上涨时期,基金经理年龄与业绩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的基金经理反而能带来更好的业绩。
马永谙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年轻的基金经理更有闯劲,敢于在市场单边上涨时加仓操作。目前A股正处于整体向上的市场环境,年轻的基金经理也具有一定优势。
不过,马永谙补充说,经历过更长的时间期限和牛熊多种市场形态后,基金经理的年龄则和业绩呈现正相关,这是因为完整的市场经历和从业经验,使老基金经理具有更优的“长跑”能力。
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的实践经验比学历对其业绩帮助更大。“与其说基金经理年龄的影响,还不如说他们从业时间的影响更重要。”马永谙称,“除了少数天才,好的基金经理是要靠时间和损失来换取的。”
从国外经验来看,基金行业也确实属于“银发行业”,管理年限为5~10年是可接受的,10年以上才是优秀的,换而言之,基金行业最重要的是基金经理的职业经验。
而信息时报记者查阅也发现,年轻一代的基金经理波动性确实高过资深基金经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汇添富一名“娃娃”基金经理曾出现过前十大重仓股中,8只来自创业板,一日创业板暴跌,有6只个股同时被按在跌停板上,致使基金损失惨重。
“娃娃”兵为何崛起
此前,80后基金经理常因自己的“年轻”而不被看好,那么为何会在今年崛起?根据多方采访,记者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机。这批80后进入基金公司担任研究员的时点,多数遇上了2008年至2011年的漫长熊市。研究传统周期性行业的研究员,发现这些股票虽然一直被低估,但整体趋势一路向下,使得他们体会到周期性股票只适合做波段;研究新兴产业的研究员,则在2010年那波成长股小试牛刀的行情中,享受到“新概念”股票狂飙的快感,也为未来成为基金经理奠定了基础。
2.愿意接触新鲜的事物。广州私募人士钟先生便表示,选择掌趣科技和他是个游戏迷不无关系。而对于这类新兴概念,70后尤其是60后,此前接触甚少,脑海中几乎没有概念,对于行业的盈利模式、利润拐点几乎一片空白,让他们重仓买入的可能性很小。
3.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深圳的某合资基金公司的公募基金经理钱先生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PE估值法,我并不认同,财务报表有很多调节的空间,容易产生水分。我更常用PS估值法,其中S是指销售收入,这种数据比较原始,上市公司想要注水比较难。这也是我上半年为何会选择东方财富的原因,从业绩来看,其中报亏损,用PE估值法根本无法下手,但是从市值来看,我当时入场的时候,市值不过五六十亿,而其所从事的行业有着千亿的市场容量,这样一想,我的底气就来了。”昨日信息时报记者查阅钱先生管理的基金今年以来上涨39.7%。
4.调研积极。相比而言,老基金经理有了一定地位,对调研没那么积极,丢下了过去担任研究员时的敏锐触觉,而80后基金经理刚上任对投资充满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