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公募基金 - > 产品透视

正文

分享至:

基金产品研究之指增改元——中证1000

作者:来源:中国证券报•金牛理财网编辑:金牛编辑部2023-03-17 12:41

一、指增基金新发和规模变化

在央视财经的节目中,有嘉宾提出:2022年是基金投资”战略防守“的一年。对2022年权益资产投资的表现,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整体上均不太理想。综合各项数据,指数增强型基金在2022年净值增长和最大回撤方面均表现相对优异,截至到12月30日,指数增强型基金总规模为10839.65亿,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均值-15.99%/中位数-17.77%,实现正增长比例为11/210,最大回撤率率平均值为-23.06%;指数增强型基金是股票型基金之中表现最为良好的基金类型。

然而,2022年基金公司对于指数增强基金的产品发展侧重点却发生悄然变化。自2016元旦熔断改革暂停后至今,新发的指数增强基金结构上在2022年已经发生质变。见图1:

1:指数增强型基金历年发行数量

年份/标的指数

沪深300

中证500

中证1000

中证800

2016年

3

37.50%

4

50%

1

13%

0

0%

2017年

7

53.85%

5

38%

1

8%

0

0%

2018年

5

38.46%

5

38%

3

23%

0

0%

2019年

6

42.86%

8

57%

0

0%

0

0%

2020年

6

37.50%

10

63%

0

0%

0

0%

2021年

7

33.33%

11

52%

1

5%

2

10%

2022年

7

22.58%

9

29%

14

45%

1

3%

 

1反映出来两点:

一是代表中国A股市场中一批小市值股票的中证1000指增在2022年的异军突起。

二是从发行的数量结构上看,以中小市值的中证500和中证1000,以及部分中小市值成分股的中证800,中小市值成分股在历年新发行的指数增强型基金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这样的趋势判断并非是武断的,即便是在被动指数型基金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表达,甚至这种现象表达更强烈。见图2:

2:被动指数型基金历年发行数量和占比

年份/标的指数

沪深300

中证500

中证1000

中证800

2016年

1

33.33%

1

33%

1

33%

0

0%

2017年

3

60.00%

2

40%

0

0%

0

0%

2018年

2

25.00%

5

63%

1

13%

0

0%

2019年

16

55.17%

10

34%

0

0%

3

10%

2020年

5

33.33%

9

60%

0

0%

1

7%

2021年

4

22.22%

5

28%

3

17%

6

33%

2022年

3

30.00%

1

10%

6

60%

0

0%

 

2佐证的是中证1000系列被动指数基金在2022年发行数量的火爆。若是具体从规模来看,在2022年成立的中证1000ETF,其中的代表产品发行效果良好。易方达中证1000ETF成立规模为79.24亿元,广发中证1000ETF成立规模为79.97亿元,富国中证1000ETF成立规模为79.5亿元。

回到指增基金,在2021年底到2022年底,指数增强基金的规模变化数据显示:2021年底,以沪深300为标的指数的指增基金存续规模为557.97亿,到了2022年底萎缩至531.37亿;2021年底以中证500为标的指数的指增基金存续规模为522.07亿,到了2022年底萎缩至440.26亿;2021年底以中证1000为标的指数的指增基金存续规模为46.11亿,到了2022年底增加至150.24亿,存续规模增长超过3倍。指数增强型基金规模的变化也可以佐证中证1000指增异军突起,以及在指增产品中小市值成分股占比提升。

二、为何是中证1000指数?

1、特殊指数编制方法后的成分股范围

中证1000是以中证全指指数为样本空间(上市时间超过一个季度,剔除非 ST、*ST 股票、非暂停上市股票),需要剔除中证全指内中证800指数(中证500+沪深300)及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证券;然后,将样本空间内证券按照过去一年的日均成交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靠 20%的证券;最后将样本空间内剩余证券按照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排名在 1000 名之前的证券作为中证1000指数样本。

阐述上述编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说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的市值分布和行业分布,市值分布上类似于美国的罗素2000指数,是在中国可以综合反映 A股市场small cap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表现的宽基指数,中证 1000 指数成分股市值分布偏向于小市值,成分股市值分布与沪深 300 和中证 500 指数形成互补。从指数编制方法和成分股调整记录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原中证1000成分股,因市值较大而成长性较差的的股票,以及因市值过小而风险过大的股票,都会离开中证1000的成分股范围,这使得各股票在作为中证1000的成分股时期,拥有广阔的市值成长空间。

方法中剔除“大市值”和“排名靠后20%的证券”,这样的指数编制方法和成分股调整规则使得中证1000指数,在无形中具有高成长性,指数的盈利增长能力强,预期成长的想象空间大、实现指数增长的潜力也大。另一方面,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的定期调整(每年两次,每次不超过100股),会不断降低指数的估值和提升指数的成长性和盈利水平。对比沪深300和中证500,这两只指数在定期调整后的变化却不明显。

 

二、专精特新——牛股潜质

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市值偏低,数据显示2022年12月30日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75.50%集中于总市值50亿~150亿之间,权重行业为医药、化工、电力新能源、智能机械等。

如果从2022年被调整的成分股来看:

3:2022年被调整的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部分案例)

股票简称

行业分类

纳入/剔除

调整前100日表现

状态

浙江建投

工业

纳入

301.52%

进入快速成长期

江苏索普

材料

纳入

184.76%

龙蟠科技

能源

纳入

177.25%

传智教育

可选消费

纳入

160.44%

美迪西

医疗保健

纳入

150.61%

恒信东方

信息技术

剔除

120.59%

进入企业发展成熟期

股票进入中证500或

沪深300等指数

新力金融

金融

剔除

92.47%

云天化

材料

剔除

75.41%

振华科技

信息技术

剔除

68.38%

易联众

信息技术

剔除

64.1%

 

中证1000成分股包括细分行业龙头,部分成分股已然是各行业的龙头公司,对机构具有配置价值。如果以苹果、特斯拉看待美股市场,那么也可以说新兴行业是A股的发动机,相比A股其他宽基指数,中证1000指数的行业分布偏重代表技术创新和需求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也包含业绩增速较高的顺周期行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潜力与投资价值。

数据显示中证1000指数的成份股市值中位数为98亿元,主要分布于新能源、医药生物、TMT等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充分布局中小盘高端制造企业。相较于其它宽基指数,中证1000指数成份股中“专精特新”含量更高,有望长期受益于优质“成长性”的迅猛发展。

但是,不得不承认中证1000指数内有1000只成分股,中证1000行业权重分布较均匀,业务同质化强的行业占比较低。在机构投资者的视角下,因行业间大的差异性易做出阿尔法,成分股差异性大,权重分配得当则指数易增强。按照证券公司研报的观点,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在横截面上的差异度和时间序列上的波动率都优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

三、历史估值较低造成

国泰君安资管测算,中证1000指数的加权PE(2014年10月17日-2022年6月1日)处在历史分位数的9%,接近历史“极值”。中证1000指数的历史相对估值是当前A股所有宽基指数中较低的之一。从绝对估值来看,中证1000加权PB已经低于剔除银行后的沪深300加权PB。

 

总结

从市场风格来看,预计在美联储激进加息缓解后,热钱外流的压力减缓,股票资产的汇率压力大幅缓解,预计将有部分资金因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基本面而回流。在2023年,A股主要宽基指数中,机构判断低估蓝筹指数沪深300和小市值成长指数中证1000指数具备相对优势,相对看好成长风格。同时,大小盘风格方面,更偏向于小盘股票。

当然,本文开篇提到2022年是基金投资”战略防守“元年”,那么2023年就是“战略试探并组织小规模进攻”的一年,中证1000指数因成分股特点,相比其他指数具有高弹性和进攻性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机构将新产品发行的重点调整到中证1000的基础上,从2022年初和年末的“中证1000指增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中证1000指增热在2023年是否能延续,不在于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的上市引燃了资本市场对于中证1000指数的投资热情。核心在于:基于“中证1000成分股差异大”和“行业差异性”,而进行权重分配的投资实践,其效果是否能够得到证明。

 

转发语:目前众多公私募机构一致看好中证1000指增投资,投资者需要审视“中证1000成分股差异大”和“行业差异性”的投资依据,而进行权重分配的投资实践,其效果是否能够得到证明。

金牛理财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金牛理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牛理财网,任何组织未经金牛理财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金牛理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转载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领取稿费。

分享至: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