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丨金牛基金周报:市场维持高位震荡,社融数据提振信心
核心观点
基金
进入万亿时代的股票ETF市场,也在加速产品的推陈出新。2023年开年不久,已有增强策略、工程机械、财富管理、ESG等领域的股票ETF新产品陆续布局,也有7只产品清盘退出市场。
随着权益类资产回暖和估值优势凸显,自去年以来,公募基金普遍增加可转债仓位,部分转债基金如博时转债增强基金也开门迎客,接受资金的大额申购,目前公募持仓转债总市值接近2900亿元,刷新历史新高,在该市场中公募投资占比也接近历史高点。
上周分类别基金收益率表现,股票型基金上涨-0.58%,混合型基金上涨-0.53%,债券型基金上涨+0.05%,货币市场基金上涨+0.03%,QDII基金上涨-0.32%。权益类市场上周高位震荡,板块轮动较快,基金整体表现一般。当前市场观点出现分歧,不少资金在上周高位获利了结。今年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国债收益率高位下滑,债券价格有望回升,资本利得收入将成为主要收益来源。
基金发行方面,上周共有10只基金成立,合计募集规模103.48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1只,募集规模14.58亿元,占比14.09%;混合型基金2只,募集规模27.57亿元,占比26.64%;债券型基金4只,募集规模58.62亿元,占比56.65%;QDII基金1只,募集规模0.23亿元,占比0.22%;FOF基金2只,募集规模2.48亿元,占比2.4%。
大类资产
债市:1月的社融指标也出现大幅回暖,基本面好于去年已经没有太多疑虑。今年资本市场风险偏好也将会提升。随着收益率的下行,债券交易价格有望提升,博取资本利得收入的交易型债券投资策略有望开启表演。
股市:数据显示经济正在好转,虽然目前仍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速水平,但最艰难的时刻相信已经过去。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外需的走弱都已是事实,能否抵住全球经济寒冬就看中国国内市场的恢复情况。
商品:内需恢复取得好的开始,对商品市场也是利好因素。后续重点关注全球经济走向,美联储后续的货币政策方向是关键因素。国内方面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情况将影响黑色系和有色金属等的价格走势。最后地缘冲突的发展,也将对能源和农产品类商品的供应端产生重大影响。
基金
进入万亿时代的股票ETF市场,也在加速产品的推陈出新。2023年开年不久,已有增强策略、工程机械、财富管理、ESG等领域的股票ETF新产品陆续布局,也有7只产品清盘退出市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股票ETF市场的推陈出新、优胜略汰,是时代和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随着权益类资产回暖和估值优势凸显,自去年以来,公募基金普遍增加可转债仓位,部分转债基金如博时转债增强基金也开门迎客,接受资金的大额申购,目前公募持仓转债总市值接近2900亿元,刷新历史新高,在该市场中公募投资占比也接近历史高点。
2月以来,基金产品降费仍在继续。截至2月10日,年内已有40余只产品宣布降费,产品类型包括债基、货基、混合型基金、QDII基金,且超半数产品为债基。
上周分类别基金收益率表现,股票型基金上涨-0.58%,混合型基金上涨-0.53%,债券型基金上涨+0.05%,货币市场基金上涨+0.03%,QDII基金上涨-0.32%。
上周分类型基金收益率排名
股票混合型基金:招商优势、德邦稳盈增长混合、华融新锐灵活配置混合,表现最好的三只股混型基金的周收益率超过3.5%。权益类市场上周高位震荡,板块轮动较快,基金整体表现一般。当前市场观点出现分歧,不少资金在上周高位获利了结。
债券型基金:工银瑞信可转债、融通可转债债券A、中银互利半年定开债券,表现最好的三只债券型基金的周收益率均超过0.5%。今年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国债收益率高位下滑,债券价格有望回升,资本利得收入将成为主要收益来源。
QDII基金:嘉实原油、南方原油A、易原油A类人民币,表现最好的三只QDII基金的周收益率在4%以上。上周国际油价一路上涨,原油类相关的QDII基金表现最好。
基金发行方面,上周共有10只基金成立,合计募集规模103.48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1只,募集规模14.58亿元,占比14.09%;混合型基金2只,募集规模27.57亿元,占比26.64%;债券型基金4只,募集规模58.62亿元,占比56.65%;QDII基金1只,募集规模0.23亿元,占比0.22%;FOF基金2只,募集规模2.48亿元,占比2.4%。
上周,权益类市场高位震荡,股票型基金整体表现一般,成绩最好的三家管理人收益率在0.5%以上;债券型基金小幅回升,成绩最好的三家均实现了正收益;QDII基金上周表现同样一般,成绩最好的三家管理人均实现了正收益。
大类资产
宏观
国内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1月中国CPI同比上涨2.1%,前值1.8%,环比上涨0.8%,前值0%;PPI同比上涨-0.8%,前值-0.7%,环比上涨-0.4%,前值-0.5%。细分项目来看,食品CPI同比上涨6.2%,前值4.8%;非食品CPI同比上涨1.2%,前值1.1%;核心CPI同比上涨1%,前值0.7%。
时隔两月后,国内CPI通胀指标再次回到2%之上,因春节和疫情消退的影响,今年首月经济基本面取得开门红,曾经受到疫情影响的各类消费场景在今年1月几乎全面放开,为经济的复苏和活跃带来极大活力。1月的先行指标已经提示了本月的经济活跃度,而CPI指标的回升再次印证了这一行情。
由于2023年春节较早,今年春节主题内容的消费比去年提前,导致1月食品类CPI涨幅较高,带动整体CPI指标提升较大。核心CPI方面则维持稳定的温和上涨。2022年国内的通胀水平是全球经济体的标杆,在全球通胀高烧不退的环境下仍旧保持在合理安全的位置,而稳定平缓波动的物价是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1月经济已有蓄势待发之势,在合理的物价水平环境中配合货币财政政策的发力,相信今年的内需市场可以迎来触底反弹的一幕。
1月PPI数据维持住底部企稳的趋势,同比增长-0.8%,相比上月微幅下滑0.1%。新的一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处于低位震荡的走势,原油、煤炭等上游商品1月价格继续回落,是拉低PPI指标的主要力量。细分来看,PPI生产资料同比增长-1.4%,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原材料的价格仍处在下滑趋势之中,不过已经有了底部企稳的迹象;PPI生活资料同比增长1.5%,虽然仍保持正增长,但增速进一步回落,市场还在等待内需复苏更明确的信号。
PPI-CPI剪刀差进一步负向走阔,由于春节错位的原因,今年1月CPI涨幅较快,后续进一步观察整个生产产业链的价格发展路径。
2月10日,央行发布1月社融数据,1月社会融资规模当月新增59800亿元,同比增长-3.11%;社融存量规模同比增长9.4%,前值9.6%;人民币贷款当月新增49300亿元,同比增长17.41%(*央行公布:自2023年1月起,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非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由此,对社会融资规模中“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贷款核销”数据进行调整。)。
2023年第一个月,社融数据表现同样有所回暖,增幅略超市场预期。除了整体信贷增速同比降幅收窄外,结构更是明显好转,尤其是企业端信用需求复苏明显。细分项目来看,1月的主要增量贡献项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企业短期贷款。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1月新增35000亿元,同比多增14000亿元,成为1月社融数据中最大的惊喜;企业短期贷款1月新增15100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两个贡献项都对应的是企业资金需求,可以看到“宽信用”在企业端进一步打通的趋势是非常明确的。
1月主要的拖累项是:企业票据融资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其中,企业票据融资1月新增-4127亿元,同比少增5915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1月新增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企业票据融资对应企业的中期资金需求,一般期限在半年。在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而票据融资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一方面企业对未来经济信心充足,中长期的经营规划开始落地,对中长期的资金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当期的经营现金流改善,资金周转顺利,对相应的中短期融资需求减少。居民端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仍是社融主要拖累项,居民中长期贷款对应房地产、汽车等日常生活中的大件商品的销售情况。表明当前大件类商品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端恢复仍然比较缓慢,后续针对居民收入的修复和未来经济信心的重塑仍是经济工作的重点方向。
国际方面, 美国劳工部数据,1月份美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51.7万人,远超市场预期的18.9万人,是2022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失业率从3.5%降低至3.4%,是1969年以来最低水平。分行业看,服务行业就业增长明显,休闲酒店业1月就业新增12.8万人,前值6.4万人;专业和商业服务业就业增长8.2万人,前值3.9万人;医疗保健业就业增长7.9万人,前值8万人。薪资增速1月同比增长4.4%,前值4.8%,环比增长0.3%,前值0.4%。
数据公布后,市场有观点认为是劳工部的统计方法导致季调后的数据偏差巨大(1月未季调非农新增就业-250.5万人,与季调后相差308万人)。通过历年来的数据观察,今年1月的数据季节性调整幅度并没有高于历史均值,所以季调后数据高涨并非统计操作的原因。不是统计操作手法的原因,那就代表市场情况就是如此,美国劳动力市场韧性依旧,好在薪资增速处在持续回落的趋势,美联储最为担心的“工资-通胀”螺旋暂时有所缓解。但美国就业市场的韧性仍然让人担心,到目前为止,市场主流的交易逻辑仍是“全球通胀高位回落—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加息停止—经济软着陆或小幅衰退”。而一旦美国就业市场发生超预期的韧性带来通胀回落的反弹,今年后续的交易逻辑可能转变为“通胀超预期反弹—货币政策再度紧缩、终点利率超预期提高—经济深度衰退”这一新的方向。届时又将需要对各类资产重新定价。
债市
上周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窄幅震荡,截至2月10日,报收2.8994%。节后第二个交易周,整个市场在慢慢从假期状态中调整回常规交易状态,社会面的现金需求开始回归常态,债券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也在恢复。1月的社融指标也出现大幅回暖,基本面好于去年已经没有太多疑虑。今年资本市场风险偏好也将会提升,债市的吸引力相比去年可能略有下滑。随着收益率的下行,债券交易价格有望提升,博取资本利得收入的交易型债券投资策略有望开启表演。
股市
上周A股市场继续保持高位震荡走势,上证指数(-0.08%)、创业板指(-1.35%)、沪深300(-0.85%)、中证500(-0.15%)。消息面上,国内方面,1月的CPI指标出炉,一方面在春节假期的加持下,社会经济活动全面复苏,给市场注入极大活力。另一方面,由于今年春节较早,与去年相比存在错位,导致春节备货提前,食品类商品价格同比涨幅较大,带动整个CPI指标提升较多。
CPI指标重回2%之上的合理区间,对于整个经济是利好因素,能更加激发市场的活跃度。国际方面,美国劳工部公布了最新非农就业数据,结果大超市场预期。针对这一数据,我们认为还是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谨慎,一旦美国通胀指标因就业的强劲韧性而出现反弹,不排除美联储会超预期进行加息操作,届时资本市场也需重新定价。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国内国外经济形势较为明确,内强外弱仍将是今年的主旋律。春节期间消费市场的强势反弹无疑给市场极大信心,虽然目前看经济仍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速水平,但最艰难的时刻相信已经过去,2023年将是真正意义的后疫情复苏时代。
外部环境瞬息万变,无论全球通胀如何演绎,各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究竟以何种方式最终落地,外需的走弱都已是事实,能否抵住全球经济寒冬就看中国国内市场的恢复情况。市场方面,上周交易量再次收缩,市场也在当前位置出现震荡,经济走势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1月份的火爆反弹能否持续是当前资金的分歧点,后市大概率还会出现一定幅度的震荡。北向资金本周保持净流入状态,但节奏很耐人寻味,5个交易日有4天是净流出状态,只有周四大幅度净流入,使得以周为单位计算仍旧是净流入状态。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北向资金保持了极强的净流入趋势,是A股多头的坚定实践者,而春节过后,节奏上出现了明显放缓。后续内资的选择方向将更多决定A股未来的走势。
上周上证指数周成交量12.68亿手,深证成指周成交量21.94亿手,成交量有所收缩。北向资金上周净流入29.34亿元,维持净流入状态,但节奏明显放缓。上周北向资金增持的行业排名:酿酒行业、保险、软件开发、电力行业、光学光电子。
商品
上周大宗商品价格窄幅震荡,南华商品指数周涨幅(-0.7%)。节后第二个交易周,商品市场交易活跃度小幅回升,市场处于阶段高位调整状态。国内经济形势取得开门红,内需恢复取得好的开始,对商品市场也是利好因素。后续重点关注全球经济走向,美联储后续的货币政策方向是关键因素。国内方面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情况将影响黑色系和有色金属等的价格走势。最后地缘冲突的发展,也将对能源和农产品类商品的供应端产生重大影响。
能源:原油价格上周一路走高,周涨幅(8.23%)。彭博新闻报道,欧盟制裁和石油价格上限影响,预计俄罗斯今年的柴油出口量将减少20万桶/日至57.5万桶/日,炼厂加工量将减少50万桶/日至490万桶/日。OPEC+仍在执行200万桶/日减产。欧美及中国需求复苏均一般,油价仍维持震荡区间。当前石油供需格局没有主旋律,油价受经济数据影响更多。
贵金属:黄金价格上周窄幅震荡,周涨幅(-0.01%)。美国就业市场数据保持强劲韧性,使得市场再次对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的担忧有所上升。消息公布后美元指数一路上涨至103.58附近处,同期黄金价格出现震荡。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相互影响,强烈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方向。这也是我们开年时进行今年经济预判中所表述的,通胀-衰退相互交织作用的情况。目前,黄金价格经过3个月的反弹,当前位置已经不算低位,且正处在变盘的节点,一旦美国通胀有所反复,美联储超预期加息,黄金价格将承受较大压力,有回调的风险。
农产品:玉米价格上周一路下行,周涨幅(-1.16%)。消息面上,美国农户计划在2023年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因为玉米种植所需的化肥价格走低。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显示,2022/23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可能调高到12.64亿蒲,高于上月预期的12.42亿蒲。综合来看,预计未来玉米价格维持震荡弱势的状态。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