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子公司迎净资本管理办法 光大理财开业
摘要:
金牛理财网统计显示,上周(9月21日-9月27日)80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共新发公募净值型理财产品202只,较前一周大幅下降。截至9月27日,公募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数量超过9100只。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上周新发私募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92只,存续产品数量达到1624只。
金牛理财网统计显示,上周(9月21日-9月27日)80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共新发公募净值型理财产品202只,较前一周大幅下降。截至9月27日,公募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数量超过9100只。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上周新发私募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92只,存续产品数量达到1624只。
一、产品发行情况
上周80家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新发公募净值型理财产品202只,环比少发69只,发行银行减少9家,这是近三个月以来的周最低发行量。新发产品中,封闭式产品发行174只,环比少发70只;开放式产品发行28只,环比多发1只。
从发行银行来看,上周国有大行(含理财子公司)共新发净值型产品20只,占比9.9%;股份制银行发行48只,占23.76%;城商行发行98只,占比48.51%;农商行共发行35只,占比17.33%;外资行发行1只。总的来看,除农商行发行量上升外,其他类型银行发行量均有所下降。
具体银行来看,上周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净值产品发行最多,共15只;股份制银行中华夏银行净值产品发行最多,共28只,较前一周大幅下降;青岛银行净值产品发行最多,共19只,位居城商行发行量榜首;农商行中发行量最多的是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商行等4家银行,各发行3只净值产品。此外,上周共有19家银行发行了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最多的仍然为苏州银行。

上周3-6个月和6-12月(含)产品发行量大幅下降。具体从产品期限来看,1年以上产品共新发41只,占比20.3%;6-12个月(含)产品共新发69只,占比34.16%;3-6个月(含)产品发行72只,占比35.64%;1-3个月(含)产品发行16只,占比7.92%;1个月以内(含)发行1只,T+0产品发行3只,合计占比不到2%。

注:开放式产品的投资期限是指开放周期。
从净值型产品的投资类型来看,新发产品仍以固定收益类为主。上周固定收益类产品共新发187只,环比少发62只,市场占比92.57%;混合类产品共新发13只,占比6.44%;权益类产品发行2只,占比为0.99%。

二、存续产品情况
截至9月27日,公募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共9147只,较上一周增加141只。其中封闭式产品共5760只,占比63%;开放式产品3387只,占比37%。
从银行类型来看,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最多的是城商行,达到3258只,占比上升至35.62%;其次是股份制银行,共2171只,占比23.73%;第三是外资行,共1768只,占比19.33%;第四是国有大行,共1056只,占比11.54%,较前一周存续数量和占比有小幅下降;最后是农商行,共894只,占比9.77%。

目前,中资银行中公募净值型产品存续量最多是华夏银行,共1031只;其次是工商银行,共存续637只。存续产品数量排名前十的中资银行还有青岛银行(544)、宁波银行(322)、渤海银行(318)、杭州银行(211)、兴业银行(207)、建设银行(206)、上海银行(188)、苏州银行(175)等。开放式产品存续数量最多的中资银行依旧是兴业银行,达到143只;封闭式产品存续数量最多的银行为华夏银行,达到986只。
三、一周银行资管动态
内容摘要:备受瞩目的理财子公司迎来监管细则。9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应当符合净资本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且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以及净资本不得低于风险资本两方面标准,以确保理财子公司保持足够的净资本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征求意见稿鼓励理财子公司通过发展标准化产品进入资本市场,有机构预计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或为资本市场带来超万亿增量资金。(经济参考报)
金牛点评:征求意见稿可能有以下影响:一是鼓励投资标准化资产、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利好股票债券市场;二是利好资本实力较强的理财子公司,子公司理财规模较快扩张需要足够的资本支撑。
内容摘要:一系列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在权益投资市场显伸手,而从固定收益到净值型理财转型的路上,商业银行早已铆足了劲招聘权益类投研人才。《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进入9月份,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仍陆续在官网、官微等多种渠道张榜招人。所招聘人员大多数属于公司高层负责人,在学历以及工作年限等方面要求比较高,而对应职位给出的待遇也相对较高。其中,首席权益投资官一职,给出的年薪待遇最高达到480万元。(证券日报)
金牛点评: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可以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因此对权益类投研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还不大,更多是以混合类产品来配置权益类资产。未来随着银行权益类投研力量的增强,权益类产品将会逐渐增多,或成为银行理财有竞争力的产品类型。
内容摘要:昨日(9月24日)下午,光大银行公告表示,银保监会已批准该行全资子公司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理财”)开业。光大理财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亿元,注册地为青岛。光大理财主要从事发行公募理财产品、发行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了国内银行业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标志着商业银行理财时代的开始。目前,五家国有大型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而光大银行理财子公司是第一家获批开业的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光大理财在商业银行理财新的时代将如何起舞值得期待。(证券日报)
金牛点评:光大理财是第一家获批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是第二家与母行异地注册的理财子公司。截至2019年上半年,该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7022.91亿元。据金牛理财网不完全统计,光大银行目前存续净值型产品95支,约占全部存续理财产品的32%,净值型产品的运作模式以开放式为主。
内容摘要:日前,《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一时间,理财子非标梦碎、加码股市投资等备受热议。
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持续符合下列净资本监管标准:(一)净资本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自由兑换货币,且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二)净资本不得低于风险资本的100%。同时,引发上述讨论的原因在于,征求意见稿规定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风险系数为1.5%至3%,以抑制非标投资规模过快扩张。
针对理财子的优势项目——非标投资会否因此而大受影响,交银理财总裁金旗对记者表示,“在文件发布后,便做了紧急研究,征求意见稿整体影响不大,和商业银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实则一脉相承,监管层仍是从防控风险、审慎性管理的原则出发,市场反馈比较正面。”
他具体分析称,以交银理财为例,注册资本80亿元,目前还有很大的非标投资空间,“如果初步按照1.5%的风险系数倒推,约可投资将近3000亿~4000亿元规模的非标。”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当前各家开业理财子公司仍处于产品筹备阶段,已发行产品总规模至多在100亿元左右,因此仍有很大空间,非标投资并不会因此而被带上镣铐。(第一财经)
金牛点评:短期来看净资本管理办法对理财子公司扩张约束较小,后续需观察实际产品与业务的演变。非标投资是银行理财的一大优势,对于资本实力较强的理财子公司非标投资仍有较大空间。
内容摘要:作为全国首批开业、沪上首家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交银理财目前发行及受托管理的规模已超万亿,其中净值型产品规模超过3000亿元。
成立于6月6日的交银理财,日前正式推出首批新产品,聚焦普惠金融、现金管理、商业养老、科创投资、上海要素市场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六大主题。
据了解,目前交银理财的产品体系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辅以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整个行业负债端大部分是3~6个月的‘短钱’,所以子公司开业初期固收类产品占据主流。”(证券时报)
金牛点评:短期内银行理财子公司主打固定收益类产品,其中现金管理型产品更是承担重要角色。据金牛理财网统计,目前交银理财实际发行一只理财产品——交银理财稳享一年定开1号净值型理财产品,该产品为固定收益类,一年开放一次,风险等级属于较低风险,每周公布一次净值,1元起购,业绩比较基准为4.2%。该产品的销售规模曾超预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固收类净值型产品比较青睐。
内容摘要:日前,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出炉。业内人士分析,大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压力较小,但不排除部分中小规模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会面临压力。在这一情况下,引入外部股东不失为一举两得的方法。
实际上,在监管部门鼓励引导下,外资金融机构入股理财子公司迎来“黄金窗口期”。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外资机构与银行“多对多”洽谈正在进行中。(中国证券报)
金牛点评:今天有多家媒体报道分析了外资入股理财子公司的进展。总的来看,外资机构对设立或参与理财子公司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内资机构的看法比较分化,有期待也有担忧。不过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进一步的细则出台,外资机构参与设立或入股理财子公司将是早晚的事。
免责声明
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撰写本报告,但对本报告中所含信息或意见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公平性不作任何声明或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报告所载内容和信息并自行承担风险。本报告版权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须注明出处为“中证金牛整理”,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报告的,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