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银行理财 - > 视点

正文

分享至:

江海(新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数字驱动的零售银行转型

作者:来源:金牛理财网编辑:王哲华2019-08-27 12:49

8月24日,首届南开金融科技高峰论坛在天津召开。论坛以“新时代、新金融”为主题,围绕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业转型发展、赋能金融供给侧改革、助力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等议题展开,邀请南开校友及业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深入交流,带来了一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对话与精彩分享。以下为江海(新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数字驱动的零售银行转型”主题演讲。

现场速记整理如下:

江海:非常有幸能够参加校友举办的这次金融科技论坛,刚才主持人介绍说万师兄是保险业的一员老将,我本人虽然说是1994年就在南开学金融,但是荒废了很多年,我应该算是银行业的一名新兵,从事银行业满打满算到现在也就四年多时间,其中有三年时间是参与了整个新网银行的创业。

每次来到与南开有关的活动,我都有点紧张,因为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特别是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几位院长和老师,心里面觉得有回到大学里面在方楼和圆阶参加考试的场景,但是我还是会如履薄冰地把今天的答卷答好。

借此机会我汇报一下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创业的历程,谈一谈数字技术对零售银行转型的看法。

信息技术的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银行是一个最容易标准化的行业,也是最具有数字基因的行业,我觉得在大数据或者AI技术的浪潮下,首当其冲应该重塑的行业肯定是银行业,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和科技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金融对科技具有天生的旺盛的需求。

我从新网银行自身的创业历程谈一谈,若要论资排辈,新网银行在银行业里面,开业只有两年多的时间,论资本只有30亿,在整个中国的资本金中,我们都是一家小资本的新机构,在我们开业之前中国大概有4548家银行,与万师兄所在的保险行业91家寿险公司相比,银行确实显得产能太过剩了。而且我们不但是产能过剩的行业,更重要的是我们出生的节点不太好,我们是2016年12月底开业,正好碰上了中国银行业黄金二十年的落幕,我们是赶上了这样一场落幕典礼、闭幕式,也碰上了风波,碰上了新一轮去杠杆的起点,碰上了新一轮强监管的起点,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生不逢时。

新网银行是一家民营银行,大家可能对天津的金城银行比较熟悉。民营银行只允许你开一个网点,我们感慨我们可能只不过是一家开在城里面的村镇银行,但是我们也是有梦想的团队,所以我们当时提出了我们要打造一家互联网银行、一家不一样的银行,现实很骨干,但是理想我觉得还是应该丰满一些。

其实新网银行是一家三无银行,我们无网点,不办理现金业务,无客户经理,没有原生客群,没有自有场景,也没有特殊数据源,我们基本上是从一穷二白起步的,一切流量都是买的,一切数据都是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到市场里面获得的。

正因为起步的时候比较艰难,所以新网银行在两年多的时候也做得比较专著执着,我们坚持三个基本追寻

第一是技术立行。大家知道银行是存款类金融机构,但是新网银行不是不想做,是做不了,我们没有网点,也拉不到业务。当时我们提出了技术立行,有一项指标没有变过,在其他指标都变的情况下只有专利指标数不变,由此确立了技术驱动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我们差不多有70%的人都是做IT,在金融领域,学校的教育确实应该向金融科技和交叉学科转变。新网银行自身作为一个雇主单位来说,我们招员工的时候特别希望有数学或者是IT背景的伙伴加入,学金融的同事在我们银行除了高管以外,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需求了。

整个从开业到现在,我们围绕零售金融这块,大概累计申报了113项的专利,因为我们是做纯线上的信贷服务,所有客户都是通过移动端来的,我们对每一台移动设备,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我们给每一台设备指纹或者叫ID号,我们怎么去防范模拟器或者机器的批量攻击,怎么通过相应的生物探测技术去探索是一个生物体、是一个活的人,怎么识别这个客户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些技术也逐渐构建起了新网银行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护城河。

第二是坚持单品战略。也就是只做一件事情。可以做的事非常多,可以挣的快钱非常多,比如说对公业务、票据业务、供应链金融、同业投资都可以做,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各种诱惑,当时确立的基本共识就是凡是主流银行做好的业务我们通通不做,中国不缺主流银行,但可能缺一家另类银行,于是我们把主流银行的业务放弃掉,我们只做零售性的。同业这些年踩到了很多雷,我们很侥幸地躲过了。

在最初的第一年我们没有吸收存款,最小的贷款额度是200块钱,最短的期限是一天,所以我们是一家拿着银行牌照但是做着小贷甚至是微贷的事,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中国所有银行当中贷款额度单笔最小的一家金融机构。

第三是坚持平台金融战略。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叫开放银行,我们当时做的时候还没有开放银行这个概念,当时我们的想法非常朴素,我们什么都没有,谁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拥抱他,因此当时我们把自己的账户、支付、风控各种能力开放出来,拥抱一些愿意和我们合作的互联网渠道,大家所熟知的很多产品底层都是新网银行在做服务。

在低端我们是这样,在C端我们也做成随时可以调用的服务,过一段时间大家在喜马拉雅里面也会看到我们的服务,未来的银行可能不需要大量的网点,就是一种随时可以调用的服务,对于C端是一种需求触发,即用即走的服务。

我觉得任何时候金融无非是做两端,一端做资产,另外一端做资金,这是我刚才提到的,其实我们是2B、2C在拓客,我们通过和各种互联网的渠道合作,通过B端触打C端,我们做的是零售业务批发的商业模式。在资金端我们做得更有意思一些,我们把每一笔零售贷款,比如说一周的贷款,我们都做成一笔银团贷款,我们在资金端没有大量的存款,我们和其他机构一起放联合贷,我们在资金端的解决方案做的是零售业的银行化,我们以开放的形式开放地拥抱一切与我们合作的互联网场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一切与我们合作的金融同业机构。

新网银行的技术特点是什么呢?也非常简单,全在线、全实时、全客群,大家扫一下这个二维码,大家提交申请之后可以打开秒表计一下,我们在20秒之内就会给大家把额度提出来,如果超过20秒大家当场批评我。第一个特点是全在线,包括客户的申请,银行的审批都是全在线,对银行的作业端是全自动审批,已经没有人工干预了。第二个特点是全实时,从时间围度看我们是全实时的审批,大家提交之后20秒之内给大家批复。第三个特点是全客群,这一点也是非常鲜明的,现在银行主流的信贷产品都是特定客群的,是基于身份属性的,对公务员、医生、教师这些具有特定行业属性的人,我们银行网络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这些主流银行总体上还是服务于有身份的人,是针对身份属性对客户进行授信的,我们服务的是有身份证的人,只要他有身份证我们都可以提供授信的服务,我们是基于行为属性和行为数据对客户进行判断。

通过两年多的奔跑,我们作为一家数字银行,也给自己打上了数字的标签,我们把机器学习技术零用到零售信贷,我们是国内第二家获得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银行,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有非常巨大的意义,这一项给我们带来一亿多的利润增长。

简单给各位汇报一下我们的成绩单,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现在累计发放了2800亿的贷款,都是由几百、几千、几万,十几万这样一笔笔的零售贷款堆积起来的,差不多我们一家机构一个月报2000万份报告,占浙江省所有机构报送的90%,现在的用户存量2600万。

我分享几个对零售金融的观点

第一是关于趋势,我长期在各种同业交流当中一直讲,可能未来五年我们会进入一个全民授信的时代,得可能很多人会说这话说得有点过,但是我觉得可能真的是这样,因为过去大家都知道,凡是我们和银行打交道的同志都有理解,在银行能够获得一笔信用贷款其实是头部客群的奢侈品,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我们不再基于金融的数据,而是应用大量的行为数据对客户进行授信处理之后,我们会发现可能你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一份征信报告,而且也没有相关的稳定的收入证明,但是你基于大量的频繁的在移动互联网各种应用里面的操作轨迹,你其实也为自己积累了一份详尽的数字系统档案,银行基于这些数据依然为你提供一笔信用贷款,很有可能在五年之内成为从头部客群的奢侈品变成长尾客群的快消品。就像几年前讲云支付,大家觉得这个事很难,今天这个事情已经变得非常自然了,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人人都有云授信的时代,所有的借贷行为不会在网点场所里面发生,只会在场景里面或者在互联网的应用里面去实时地调用。所以我认为很有可能我们在五年之后会迎来这样一个人人都有云授信的时代,这是普惠金融的一个终极愿景,而有可能成为一个透明的、可触摸的未来。今天得到讲的普惠金融在数字金融的驱动下,我觉得普惠金融很有可能从一个天堑、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状况,可能就在几年之后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个与对公业务不一样,对公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处理是一个0或者1的逻辑判断,我们觉得这个企业是一个好企业,或者觉得它是一个坏企业,我们能放还是不能放,这是一个逻辑判断。但是零售的话我们发现是一个0-1的分布,每一个人都有0的概念,但是坏的客群也有好的可能性,我们评估这个客户违约的概率多大,从而设计一个合适的额度,如果监管力度放开的话,人人都有云授信确实会成为一个现实可触摸的状态。

未来整个数字金融时代不仅是每个人都有金融信用的标签,甚至每一个地点、每一个GDP的地位、每一台移动的设备都会被打上信用的标签,像现在新网自己的处理来看的话,每一个客户登录申请的时候我们都会采集他的GDP定位,采集他从哪个基站访问的,采集他是通过什么设备申请的,这个设备的地理位置,包括他所处的移动基站,这些我们长期把数据积累下来之后他也会被打上金融属性的标签。

比如说我们在南开大学,经常有老师和同学来申请业务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地方的客群具有军队的特征,它高知、信用良好、对金融需求比较低,但是还款的信用比较不错,这样的一些标签打上之后,以后类似有从南开这个区域、这个GDP的格子里面发出申请的话,我们都按这个概率进行处理。

 第二是关于格局,我觉得未来银行的零售业务会出现急剧分化的马太效应,无论对公业务怎么发展,它其实还是一个非标业务,所有的银行都会有自己的自留地,零售业务是一个极度标准化的业务,包括新网银行今天在天津有大量的客户在进行申请,它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业务,因此越是标准化的业务越容易出现通吃的格局。

有两类银行具备通吃的能力,一个是国有大行,一个是互联网银行,这个过程很有可能是在三到五年之内,今天我们大部分的银行不再做零售的话,我觉得五年之后起步可能都已经没有零售业务存在的意义了。

 第三是关于流量,今天我们谈到零售业讲到流量,现在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都用流量变现,因此流量的价值是在迅速地打折,我们提一个互联网用户总价值,中国的互联网总人口7亿多,这既是你的客户也是别人的客户,每一个渠道的单用户的价值在迅速地打折,今年以来这个感觉尤其明显,我们进入任何一个互联网渠道,里面有6%-8%的客户是我们的客户,因此我觉得线上客户的价值在迅速地打折。

第四是关于技术,我觉得技术垄断的铁幕即将被打破,尖端金融科技将从少数大行和巨头拥有的专利变成区域性中小银行普遍拥有的技术红利。在线零售信贷的技术扩散效应加剧凸显,我大胆地说,三年最多五年,像大家刚才扫码这样一个在线的风控处理技术,会成为中国大部分银行业的标准化的配置,因为你要做零售只有自动化审批。

 第五是关于场景,以往我们做零售都需要场景,未来五年金融科技的进步很有可能使场景从护城河变成马奇诺防线,去场景化大势所趋。我觉得场景就像是“卖拐”,卖的不是场景,卖的是流量,卖的是客户。你的场景的获客功能和风控功能,在及其边界的金融服务体验和强大的金融科技面前已经变得意义不大了。

最后再来介绍一下新网银行的新探索吧。因为我们是全在线的业务,我们在研究盾的同时也在磨利矛,比如说像活体,只要拍一张照片,用非常简单的技术处理一下马上就可以变成一个活体,这个上面就是这样的展示,在左边的这个就是我们科技方面的一个同事,他在操作右边的拍摄照片的人脸,只要拍一张照片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也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我们有2000多万客户的样本,我们正在利用这2000多万客户拍摄的照片,我们既知道收入,又知道他授信之后的还款表现,我们利用深度学习的算法,基于客户拍摄照片的面部特征值、环境特征、衣着这一系列建模之后对一个客户仅凭一张照片,便能初步判断他收入大概所处的层级,现在目前的区分度已经非常不错了,我觉得再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会把它投入生产。所以新网银行我们虽然是一家银行,我们更是一家持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也希望各位校友多多关注新网,多多支持新网的发展,谢谢各位!

金牛理财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金牛理财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牛理财网,任何组织未经金牛理财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金牛理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转载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领取稿费。

分享至:

相关资讯